[2020/8/10]
壽險業近5年增資4,707億 發放現金股利僅近581億

工商時報 彭禎伶 、 魏喬怡

壽險業很燒錢。保險局4日公布,到2020年7月底,壽險業現金增資及盈餘轉增資共達279億元,而從2016年到今年,壽險業共現增及盈轉增近2,662億元,若加計近五年發行次順位債券,總增資金額達4,707億元,但同時間,壽險業被金管會核准發出的現金股利僅近581億元,今年更只有32.6億元。

也就是說,壽險業的大股東背負著龐大的增資壓力,但能享受的現金股利卻極微薄,五年合計全業界一股還分不到1元現金股利。

雖然壽險業近年獲利頻創新高,2019年稅後賺1,459億元,今年上半年獲利即約千億元。若看2015~2019年,壽險業獲利近新台幣5,888億元,但壽險業大股東實際能拿回的現金股利只有581億元,不到10%的配息率。

主要是金管會考量壽險業在2026年即將要接軌大魔王會計IFRS17,近期也已宣布會同時採用新的清償能力指標ICS2.0,保單的負債面要採公允價值計算,有些公司可能會出現不小的財務缺口,甚至有增資壓力,所以獲利要盡可能留在帳上,不要輕言分配。所以壽險公司若要分配現金股利,必須先計算是否有準備金缺口,再向金管會申請,獲准才能宣布配發現金股利。

第二是金管會認為壽險業的投資應與負債匹配,如賣一張30年期的保單,最好投資30年的債券,鎖住利率風險,但壽險公司有時為了向股東交待,會在債市、股市裡殺進殺出,不斷實現資本利得,金管會即要求實現未到期的債券,獲利要分未到期的年限認列,即賣十年後才到期的債券,雖然賺了100億元,但一年只能認10億元獲利,能分配的金額也變少。

壽險業現在不只現金股利愈配愈少,股東面臨的增資壓力亦變大,主要是資本市場波動劇烈,若淨值比、資本適足率不足就要增資,RBC不到250%也有許多投資會被限制,若要與其他公司公平競爭,股東就必須不斷增資或以盈餘轉增資,因此從2016年到今年7月,壽險業現增及盈轉增有2,661.8億元,另金管會對有債券性質的特別股、股權性質的次順位債等,設有業界投資限制,所以未來股東多半只能以普通股增資。


附檔: